企业家如何克服“进化”危机?答案只有两个字:学习!
时间:2019-03-15 | 来源:| 作者: | 浏览次数:6197

       “创始人停止进化,是企业发展最大的错。”这似乎是悬在所有企业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企业家不仅要跑赢对手,更要跑赢自己,以完成自我的不断“进化”。

 

       为此,“学习”成为很多企业家终其一生的课题。从世界范围来看,比尔·盖茨52年坚持每周读一本书,每年安排2周时间作为阅读假期;华伦·巴菲特每天读500页书,并称“知识需要积累,就像复利一样”;杰夫·贝索斯从大量的实验中学习,而后建立了自己的公司,是一个狂热的阅读爱好者。

 

       中国企业家亦是如此。柳传志称,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大企业;张瑞敏平均每周阅读2本以上的书籍,他说“不看书,会觉得少了点什么”;李东升认为,“企业家只有不断学习,才能持续保持竞争力。”汪建国更是另辟蹊径,主张不仅向书本学习,还要向顾客学习、向员工学习、向标杆企业学习,他认为,“学习是应对变化的唯一解决办法”。

 

       这些享誉全球的企业家,终其一生都在学习。作为最忙碌的群体,为什么他们还愿意投入最宝贵的资源“时间”来坚持大量的学习?学习到底带给了他们什么样的改变?他们又有哪些学习的习惯呢?

 

巴菲特:知识需要积累,就像复利一样

 

       近日,“股神”巴菲特的第54封致股东信刷爆了各大媒体的头条。巴菲特每年一封的致股东信,不仅被华尔街人士视为必读读物,而且被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奉为“圭皋”,以此作为对未来经济和市场的预测。

 

       据了解,1965-2018年,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公司复合年增长率为18.7%,超过标普500指数的9.7%。1964-2018年伯克希尔的整体增长率是1091899%,而标普500指数为15019%。

 

       在出席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一场活动时,巴菲特曾被问及成功的秘诀,他表示,“每天读500页书。这就是学习知识的方法。知识需要积累,就像复利一样。”

 

       事实上,巴菲特把80%的时间都花在了阅读和深度思考上。为了挤出时间,他从不与分析师交谈、很少接受媒体专访、不参加行业活动、很少参加内部会议……​

 

(图:巴菲特把80%的时间花阅读和思考上)

 

​       巴菲特每天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新闻、财报和书籍。他的办公室没有电脑,没有智能手机,只有身后书架上的书籍,和一桌子摊开的新闻报纸,而他每天就坐在那里阅读和学习。

 

       关于巴菲特读书之多这一点,他的合伙人查理·芒格曾经评价过:“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,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,而沃伦读书之多,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,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”。

 

      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,“复利是这个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迹”,毫无疑问,巴菲特就是把复利应用到极致的那个人。

 

汪建国:人与人最大的区别是认识的差别,企业与企业最大的区别是认知的差别

 

       在五星控股集团董事长、星纳赫资本的创始人汪建国看来,学习带给他最大的改变就是认知的改变,他认为,“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认识的区别,企业与企业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的区别,而认识、认知就要依靠学习得来”。​

 

(图:汪建国认为,学习是成长最有效的途径)

 

       汪建国既是一位连环创业家,也是一位实业投资家,他创办的五星控股集团孵化了孩子王、汇通达、好享家等三家总销售破500亿、估值破500亿的独角兽企业。谈到从经营一个企业到发展一批平台型企业的触发点,汪建国认为要归功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书期间,与老师交流的“瓶颈”故事引发的思考。

 

       “要抓一个活的猴子,最好找个细口的瓶子,里面放几颗枣,一旦猴子抓住枣子,他是不太愿意放弃的,不想放弃就会产生瓶颈。”汪建国称,“人也一样,一旦拥有了就舍不得放弃,舍得舍得,先舍才能有得,其实,获得的前提就是放弃。”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,让汪建国实现了思维的突破,打破了瓶颈的束缚,发展企业的“第二条抛物线”。

 

       在忙碌的创业中,汪建国对自己的学习丝毫没有松懈,这些年,汪建国的求学足迹遍及国内外知名高校,从南京大学的MBA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EMBA,再到长江商学院的MBA,再到清华大学五道口EMBA,再到美国亚利桑州立大学DBA。

 

       更难能可贵的是,他还把学习的习惯具化到每一天,他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,或读书、或研读报告。不仅如此,汪建国还抽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和比他优秀的人交流,抽出三分之一时间和公司高管、员工交流,在与企业家、员工的交流中不断学习。也正是在汪建国的带动下,五星控股建立了“学习型”的文化,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“以变应变”,孵化了汇通达、孩子王、好享家三家独角兽企业。

 

王石:改变思维才能改变世界

 

       除了两次登顶珠峰,王石对于知识这座“珠峰”的攀登也从未止步。

 

       2011年春,已经60岁的王石到哈佛大学游学,从早上8:40上课一直到看资料做笔记至凌晨。回望那段经历,王石称,“到了第二学期,眼睛老花程度增加,不得不重新配了眼镜。”

 

       在完成哈佛大学的学业之后,王石又先后去了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游学。2018年,卸任万科董事长之后,67岁高龄的王石又选择去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,在那里追溯现代企业精神的来源。

 

       在谈到学习的初衷时,王石称,除了自身修养的提升外,作为企业家,一直在思考“中国企业要走向何处去”“企业成功背后到底是什么”的问题,他希望通过学习找到答案。

 

       谈到目前学习对自己的改变,王石认为,主要有几个方面:一是,对西方价值观的了解,这让他对“国际化”有了更多的认识;二是,思维方式的改变,更有条理、逻辑性更强;三是,学会放空、放下;四是,思考企业文化,比如从对犹太教的研究中,理解到监察体系在公司的重要性。

 

       在一项针对企业家的调研中,“学习如痴”被视为伟大企业家必备的一个特质。调研显示,成功的企业家都崇尚知识的力量、善于行动学习、勇于自我批判,不断实现自我超越。这也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复利原理,当你在时间的长河中坚持不懈地终身学习,你的知识将会在复利的作用下持续的累积和增长,最终的收获和回报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。

0
返回列表